小学生的科研“硕果”暴露成人社会的潜规则-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社评

小学生的科研“硕果”暴露成人社会的潜规则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林琳
2020-07-21 07:09:29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拼爹”不能把公权力当成为孩子“铺路”的私器,不能随意剥夺本来属于别人的权利,不能目无法纪为所欲为,不能打破社会基本的规则和秩序。

  最近几桩与小学生科研有关的新闻,让不少家长大跌眼镜,原来有家长居然用这样的方式给孩子“铺路”。所幸,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研究直肠癌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的小学生被撤销了奖项、收回了奖牌和证书,其父亲承认“过度参与了项目文本编纂过程”;而关于小学生研究茶多酚抗肿瘤,武汉科协的回应是,“系独立完成”,但相关情况说明多次提及“老师演示教学”“指导”“培训”等。

  上述回应和说明过后,人们仍在追问,到底是“过度参与”,还是一手操办、代劳整个过程?究竟是“疏忽大意”,还是故意为之?如果只是老师培训、演示后的“照猫画虎”,是否能算科技创新成果?相信更权威的调查会给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而这样的新闻让公众对类似“科技创新大赛”的公平公正性打上了一个问号。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不少父母可以倾尽所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些都可以理解,但前提是必须在规则与法律的框架之内。如果突破了公平公正的界限,家长、老师带着孩子一起钻制度的漏洞,想方设法“抄近道”,不择手段“走捷径”,不仅是对教育领域制度规则的严重破坏,也会将自家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严重带偏。在这样的“示范”之下,我们还能指望孩子将来相信这个社会的公平公正吗?他们还可能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吗?

  说到底,个别小学生的科研“硕果”,写满了成人世界的潜规则,映射的是整个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

  比如,“爹影重重”。现实中,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优秀、独立、懂事,样样都好;同时,也有一种父母叫“别人家的父母”,能为孩子打通各种关系,提供优质的生活、教育条件。多数孩子只能“拼自己”的同时,少数孩子可以“拼爹妈”。而有些“拼爹妈”已然触碰了法律的底线、规则的红线。“爹影重重”之下,有的孩子十几岁就开始有编制、领工资了,有的孩子明明考试“挂科”却可以保送名校,有的甚至“偷”走了别人的人生……“拼爹”或许是客观存在,但“拼爹”不能把公权力当成为孩子“铺路”的私器,不能随意剥夺本来属于别人的权利,不能目无法纪为所欲为,不能打破社会基本的规则和秩序。

  比如,学术造假、学术腐败。近年来,不时有这样的新闻见诸报端——×××论文被指抄袭,一些科研团队虚构项目骗取经费,“代写论文”成为产业链……在这些风气的“熏陶”下,一些科研人员动了造假的心思——与其研究成果被别人拿走、肥了外人田,不如给自家娃、浇浇自己家的地。

  比如,一些违规加分的交易。前些年,一到中考、高考,有的考生便突然多了一些光环,“国家二级运动员”“艺术特长生”“全国××竞赛一等奖”等。而这背后往往潜藏着某些权钱交易和违规操作。今年,教育部已明确特长生、竞赛生培养与升学加分全面脱钩。但有媒体报道显示,各类“隐形加分”现象仍难杜绝,一些家长砸资源、拼人脉,从搞科研、办画展、发文章等多方面,为孩子升学“助攻”。

  无论如何,“为了孩子”不是造假的借口。如果家长真的是为了孩子好,那么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靠实力、靠奋斗成就出色人生,是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诚实公平的社会环境与制度环境,而绝不是靠造假、靠破坏公平的制度规则而获取不当利益。

  如何给下一代率先垂范,是家长的必修课,也是每一个成年人肩负的责任。别“实力坑娃”,别把他们本该阳光的世界搞得乌烟瘴气,这并不是多高的要求。

  引导全社会尊重规则、恪守诚信,无疑是我们应该对下一代作出的基本承诺。公平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