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下生前预嘱,只为生命体面“谢幕 - 健康 - 中工罐/title>

中工娱乐

母亲离世前的抢救,让她深感痛苦和遗憾。伴侣即将离世时,她选择“高质量陪伴”—–/h1>

签下生前预嘱,只为生命体面“谢幕“/h1>

来源9span>中工?工人日报
2022-07-16 02:42

原标题:母亲离世前的抢救,让她深感痛苦和遗憾。伴侣即将离世时,她选择高质量陪?rdquo;(引题)

签下生前预嘱,只为生命体?ldquo;谢幕(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 刘友婶/P>

阅读提示

生前预嘱立法,患者的临终选择有了法律保障,这是尊重生命权利的体现。但是,由于传统观念避讳谈论死亡,加上子女担心背?ldquo;不孝骂名,民众对生前预嘱的知晓率和接受度仍较低,推行中也面临难题。专业人士表示,需引导民众对生前预嘱树立正确认识,加强生死观教育、/SPAN>

1747011_tpzz_1657782151045_b

赵春 绗/SPAN>

当生命走到最后一程,是进ICU抢救,还是自然死亡?近日,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提出,医疗机构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rdquo;、/P>

生前预嘱立法,旨在让疾病终末期患者和不可治愈患者善终,让他们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尊严?rdquo;深圳市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会长、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医生李瑛在《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中表示,这保护了患者为自己生命做主的权利、/P>

生前预嘱体现医疗重点从疾病转向人

签署生前预嘱,是患者对医疗行为的选择?rdquo;李瑛说,以往医疗重点是疾病,医生要尽一切努力抢救患者,直至其死亡。例如,明知任何医疗措施都不可能逆转病情,但仍会把患者送到ICU,进行气管插管等维系生命?ldquo;生前预嘱关注生命质量,也体现出医疗重点从疾病转向了人?rdquo;

2015?月,秦女?9岁的母亲突发脑梗,被送入ICU病房?ldquo;当时母亲深度昏迷,要插胃管。但由于插着胃管难受,昏迷中母亲多次自己拔掉,而护士只能一次次再插回去?rdquo;秦女士告诉记者,整个治疗过程,母亲痛苦,她也很痛苦,插胃管时我都无法忍受待在病房?rdquo;

母亲离世后,秦女士痛苦了整整两年,每每想起母亲生前的最后时光,她都忍不住伤心落泪、/P>

母亲以这样的方式离世,我们是有遗憾的?rdquo;秦女士说,那时没听说过生前预嘱和安宁疗护,所以尽管当时知道母亲被抢救回来的概率很低,但作为子女,只能全力配合医生救治、/P>

李瑛表示,徒劳的过度抢救,往往只是增加病人的痛苦,同时给家属造成经济和精神压力?ldquo;尤其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生命支持治疗医疗服务只能延缓濒死期,对治疗原发病或恢复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意义?rdquo;

确定无法治愈后希望能有尊严地离开

生前预嘱,是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指示文件,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P>

目睹过母亲最后的治疗,秦女士没想到,四年后,她会再次面临相似境况、/P>

2019年,秦女?7岁的丈夫确诊肺癌。经过一年多的手术、化疗,以及肺癌转移后的靶向治疗,丈夫的病情仍不见好转、/P>

不过,这次夫妻俩对生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治疗期间,秦女士和丈夫主动联系深圳生命关怀协会,了解并共同签署了生前预嘱、/P>

确定无法治愈后,我们希望能舒适、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而不是经历各种难忍的疼痛,让生命延续十多天、一个月秦女士说,她还清晰地记得预嘱内容,包?ldquo;我不要疼?rdquo;我不要任何形式的痛苦不使用生命支持治?rdquo;

不一样的告别方式,心境也不同。丈夫离开后,秦女士的创伤期较短?ldquo;居家治疗期间,我们尽量做到高质量陪伴,互相道歉、道谢、道爱、道别,说了很多话?rdquo;她告诉记者,丈夫离世前,还一一发微信与亲朋好友道别,告诉大家他要走了,来生再见、/P>

尽力做到最好,所以没有遗憾?rdquo;秦女士对记者说、/P>

近日,深圳的张先生夫妇也签署了生前预嘱,他们在采访中表示,生命很珍贵,但在最后的日子,也应该有尊严地生活,而不是痛苦地活着、/P>

其实,早?013年,张先生就?03岁的母亲做了一次选择不进ICU抢救,不让母亲遭罪?ldquo;别人说我不孝,但我知道这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排?rdquo;

临终决定?rdquo;交至患者手中,既尊重了患者意愿,也不令子?ldquo;为难。现实生活中,有子女明知抢救回来的机会渺茫,但因害怕担?ldquo;不孝之名,仍会坚持抢救、/P>

选择生前预嘱并不意味着消极放弃生命

李瑛告诉记者,几年前她遇到一位高龄患者,属于糖尿病终末期,隔天就要做一次血透?ldquo;该患者每次做血透都非常抗拒,全程大力挣扎,需要三个人强行按住才能完成?rdquo;

这位患者的儿子非常纠结和痛苦,不知是该继续强迫父亲做血透,还是遵从父亲的意愿、/P>

后来在医生建议下,家属和患者进行了理性冷静沟通?ldquo;医生也明确告知患者,如果停止做血透,很快就有生命危险,但他还是坚决拒接,接受死亡?rdquo;李瑛说,问了三次,患者依然是这个态度。最终,家属开了家庭会议,决定尊重患者意愿,签署生前预嘱,由医院提供居家安宁疗护、/P>

生前预嘱立法,让患者意愿得到法律保护,同时也给患者家属提供明确指引?rdquo;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王立说,患者的临终选择有了法律保障,对缓和医患关系也有一定作用?rdquo;

在老年病科临床一线工作十多年,王立见过很多患者在饱受病痛折磨后死去。但是,在她看来,生前预嘱仍面临落地难点?ldquo;中国传统观念对谈?lsquo;死亡很避讳,民众对生前预嘱的知晓率太低,有些老人不容易接受?rdquo;

李瑛提醒说,只要?8岁以上心智健全的成年人都可以填写生前预嘱,在患者生命末期时生效。其实,签署生前预嘱,选择安宁疗护,并不意味着消极放弃。医生会通过积极治疗,缓解患者疼痛、出血、恶心呕吐等不适,尽量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P>

深圳慈海医院院长助理高志红表示,生前预嘱作为安宁疗护工作的一部分,了解过的人很容易接受,而对此并无认识的家属与患者会比较抗拒,因此,需要加强对生死观教育的宣传,在文化层面上做好铺垫、/P>

责任编辑9span>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p>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


中工网微


中工网抖


工人日报
客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