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瞭望》刊发文章: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新华社北??8日电 7?8日出版的2022年第29期《瞭望》新闻周刊在治国理政纪事专栏中刊发了记者王长山、丁怡全采写的报道《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摘要如下:
高原明珠洱海,湖泊面?52平方公里,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是大理人的母亲?rdquo;?0世纪80年代起,洱海水质急速下降,从贫营养状态转向富营养状态,曾两次暴发蓝藻。近年来大理一年上千万人次的旅游流动人口,也远远超出了洱海的环境承载能力、/P>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rdquo;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015年,洱海保护治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P>
云南省作?ldquo;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好洱海流域水环境工作部署。云南省委书记担任洱海省级湖长,省政府专门成立以省长任组长的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举全省之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工作、/P>
大理州坚持科学治湖、系统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全面打响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等八大攻坚战、/P>
2020年,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由抢救性治理转为保护性治理?018年,洱海流域入湖河流总氮和总磷年负荷分别为759.7吨和62.5吨;2020年,负荷下降?97.9吨和39.7吨,入湖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P>
2020?021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质评价结果连续两年为?rdquo;?021年,洱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见成效典型案例?022?月,洱海流域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rdquo;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三年将获中央财政20亿元支持、/P>
云南省委强调,要改善湖泊水生态,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修复山体、植树造林、治理河道、清理调蓄带、恢复水生态、量力而行引水补水,推动流域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得到整体改善。未来,将进一步完善依法治理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努力实现高原湖泊和水系保护治理长治长效、/P>
大理组建起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环科院等国内科研单位组成的专家团队,健全科研统筹和专家会商工作机制。目前已建成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的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汇聚26家单位、超20亿条信息,基本实现监测数据、专家意见与行政决策、工作措施深度融合、/P>
今年2月,古生村成立了洱海科技小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及其团队走田间、进企业开展调研,寻找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平衡共赢的良方、/P>
洱海入湖河流沟渠多达100余条,主要河流有27条。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研究团队分析了其?7个入湖断面,包括20条沟渠?7条河流,涵盖?5%的水量。今??月,洱海水体透明度达到近十年最好水平。其中,3月水体透明度超?.5米,?016年同期数?.5米比较,洱海水更为清澈、/P>
大理?ldquo;生?理念融入产业发展?021年,洱海流域新增湖西片区土地流转2.3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9.47万亩,收集处理畜禽粪?6.08万吨?ldquo;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种养旅结?rsquo;分区防控模式入选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典型案例》、/P>
大理州以洱海保护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停了洱海流域3座水泥厂,将产能转移至流域外,有序加快大理市、祥云县、巍山县协同发展步伐,有序引导洱海流域人口和产业向祥云县、关巍新区转移、/P>
近年来,共建共治共享的洱海治理格局正在持续完善。大理州把每月第一个星期六设为洱海保护?rdquo;,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保护母亲湖?ldquo;开学第一?rdquo;小手拉大?rdquo;等工作有力推进,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健全、/P>
现在,洱海畔众多村落成了游客体验洱海风光、追逐诗和远方、寻找乡愁之地、/P>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